分治-动规-贪心总结
April 9, 2020 • ☕️ 4 min read
这是算法课上的一次总结与分享。
分治
分治也就是分而治之,关于分治老师已经讲了很多,但是为什么这样做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
以我们思考问题为例。假设当遇到一个问题时,我们会习惯性想一下子搞定这个问题,直接从输入到输出 , 如 1 + 1 = 2 ,不用思考这个模型烂熟于心。
但是遇到了一个问题发现搞不定,感觉很难,无法直接从输入到输出这个时候才会考虑分治。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也就是直接的输入到输出类型的知识。解决小问题最终解决大问题!这样做显然很有用。
if (是否存在类似模型):
套模型 (直接从输入到输出的知识)
else:
分而治之
举个例子:你看到了一个很好看的网站,你想做一个类似的网站,怎么解决做网站这个大问题,经过思考后发现这个不是我可以像 1 + 1 一样 直接输入到输出 的简单问题。一下子做不成一个网站(当然你能直接做好的话当我白说🙃)然后发现好难啊!这个时候才会去思考分解问题,网站分为前端 + 后端,然后再拆开去看需要学什么 balabalab… 这是正常思考问题的过程,很难的问题大都会先思考这个问题我之前遇到过没,不行的话再采用分治来解决。
假设当前的我只会 3 种知识并且遇到了一个我一定可以解决的问题,这些知识可以直接从输入到输出,但是这三种知识排列组合后会形成 7 种新的直接输入到输出的知识,这是一个解空间。我们从这 7 种知识种检索发现其中一种知识可以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然后这个问题解决了。
但是当我们会 20 种知识的时候,这些知识的排列组合会形成 1048575 种新的知识,我们习惯性的会从这里面检索能够解决问题的一种。但是这个解空间太大了是指数级别的。并且实际问题中我们会的知识远远多于 20 种,这就是为什么编程难的原因。
但是分治法呢,只需要了解问题是由哪些知识组成,挨个解决,一步一步的解决,而不是那种直接的输入输出,这将一个指数级别的问题降低到了线性。
贪心
我认为贪心就是朝着某个方向不断的前进,最终的得到一个结果,但是这个结果是否是整体最优的,这个有些情况下是,但是有些情况下不是。
贪心在于贪心策略的选择,也就是怎么选择方向。例如活动安排问题,一段时间内存在很多活动,如何选择才尽可能多的安排更多的活动。
我们想要安排尽可能多的活动,那么问题就变成了活动的时长尽可能短且活动与活动之间不冲突,也就是兼容的活动。
有三个方向:
- 按开始时间排序。 假设一种极端情况,一个会从头开到尾,显然不合适。
- 按时间短且兼容的活动排序。 假设这个会开始的时间很完,但是他之前的时间显然浪费掉了。也不合适。
- 按结束时间排序。 结束时间早说明时间短而且冲突小,可以按这个来排序。
例如 0/1 背包问题和背包问题,这两个问题区别很大,我认为本质在于物体是否可分割。可分割怎么来定义,就像背包里面装的是大米随便怎么拿,反之像古董这些东西不能敲碎放进去。如果可以分割的话那么用贪心就可得到最优解。
但是如果是不可分割,贪心就不可以了,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情况,就像人生每一步一样踩下的每一步都是当前最好的选择,但是却并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模拟退火算法引入一些不确定性,可以避免陷入局部最优的情况,SGD 里面的引入动量的概念也避免了局部最小值。
动态规划
动态规划的本质是搜索!动态规划的本质是数学归纳法!
这个好难,主要是动态转移方程,好多题看答案都是一看就会,一写就废的那种。
把递归树画出来,然后找规律,
KMP 里面有动态规划的感觉,
总结
以上的这些算法思想都有很多常见且经典的例题,总结这些例题后可以建立起对应的模型,刷题也是不断建模的过程。
通过学习以上的算法中体现出的模型,可以使得我们将这些模型变成直接的输入输出性的知识!下次遇到就可以直接套用。
但是更多的还是未知的问题,如何解决?
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总结出模型中的共性,也就是泛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