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 step

2020 年的阅读摘录

January 1, 2020 • ☕️☕️☕️☕️☕️ 23 min read

一些阅读感悟以及摘录。

《格局》

2021/1/1 这本书最大的作用是书中引用了一些名言,让我知道了更多好书的存在。

赫尔曼·黑塞曾在《德米安》中写道:“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歇。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的方式,是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能让我敬畏的,除了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就是内心的道德法则。” —康德

其实接受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塑造自己的世界观,培养自己的格局。我开始明白努力的意义,不是为了去换取成功,不是为了去超越别人,而是为了满足自己想要体验更广阔世界的欲望,是为了尽情享受自己的生命,是为了让自己拥有更多的选择,是为了遇见一群更好的人,是为了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尼采曾经说:“人生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的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命,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生出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 《平凡的世界》

“不管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 — 村上春树

《高效能程序员的修炼》

目前在读,看目录比较吸引我,而且作者还是 StackOverflow 的创始人。

  • 无论你的代码出现什么样的问题,甚至出错的地方根本不是你写的。你也应该总是假定问题出在你的代码里,并根据这个假设采取行动。虽然不必如此,但是只有这样,你才能赢得尊敬和信任。如果你不断地把问题推卸到其他人,其他公司或者其他源头上,你是无论如何也得不到尊敬和信任的。
  • 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软件中的故障或者错误一般都是人为的,例外的可能性可谓凤毛麟角。
  • 不管你的软件出现什么问题,你首先要做的是负起责任!从你的代码开始深入进去排查,直到证明问题不是出现在你的代码中。这样你不但学会了故障排除和诊断技巧,还获得了用来支持你指控别人的审计证据。
  • 虽然你可以将问题归责于系统,工具等因素,但是与其相比花费更多的时间可以逐步形成信任和尊敬的感觉。
  • 如果你真的渴望做一名谦逊的程序员,在你碰到问题的时候,你就应该很淡定地说:“嘿,这是我的错—让我把它弄个水落石出。”
  • 作为软件开发者,你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你越早认识到这点,你的境况就会越好。
  • 最好的代码就是没有代码。
  • 阅读源码。
  • 如果你想提高团队的工程水平,你需要一个领导而不是靠一个训导员取强制执行。
  • 最有效的一种技术领导就是以身作则。
  • 会议是浪费工作时间的最佳去处。

    • 会议绝不应该超过一个小时,否则应判以死刑。
    • 每个会议都应该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声明。
    • 在开会之前预先做好功课。
    • 把会议变成可选的。
    • 在会议结束时概括待办的事项。

      《人工智能简史》

详细描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发展历程。

《牛棚杂记》

2020/7/18 update

这本书我是跳着看的,大致浏览了一遍,看到了一些文革时期的风貌。

《黑客与画家》

你把整个程序想清楚的时间点,应该是在编写代码的同时,而不是在编写代码之前,这与作家、画家和建筑师的做法完全一样。

如果一个代码块由三四个人共同开发,就没有人真正“拥有”这块代码。最终,它就会变得像一个公用杂物间,没人管理,又脏又乱,到处堆满了冗余代码。正确的合作方法是将项目分割成严格定义的模块,每一个模块由一个人明确负责。模块与模块之间的接口经过精心设计,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把文档说明写得像编程语言规范那样清晰。

你必须能够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就是说你必须学会“换位思考”。

训练自己去想那些不能想的事情,你获得的好处会超过所得到的想法本身。

同样,如果你能“远远地”跳出传统思维,提出让别人一听就脑袋轰一声炸开的惊人观点,那么你就在“小小地”跳出传统思维方面不会有任何困难。要知道,人们把后面的这种情况称为“创新”。

具体来说,一种方法就是逐步把辩论提升到一个抽象的层次。假定总的来说,你反对言论审查制度。公开质疑的时候,你一定要小心,不要提到具体的被审查的电影或者书籍。否则,对手就会一把抓住那部电影或那本书籍,声称你支持的其实不是言论自由,而是那些被审查的内容。你不要直接攻击某个标签,而要攻击它的“元标签”(meta-label)。所谓“元标签”,就是对某个标签的抽象描述。如果人们开始讨论元标签,那么原来的标签反而不会受到注意了。

另一个例子是Michael Rabin遇到难题的时候,会把问题重新定义成一个较简单的形式,同时一定会假想一个对手正在与他比赛谁能更快地解决问题。

互联网软件则完全不同,就像你写给自己用的程序一样,修改起来很方便。软件的发布过程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渐进式修改,而不是猛地推出一个大幅变动的版本。常见的桌面软件可能一年发布一到两个新版本,而我们在Viaweb经常是一天发布三到五个版本。

首先,管理企业其实很简单,只要记住两点就可以了:做出用户喜欢的产品,保证开支小于收入。只要做到这两点,你就会超过大多数创业公司。随着事业的发展,你自己就能琢磨出来其他的诀窍。

从经济学观点看,你可以把创业想象成一个压缩过程,你的所有工作年份被压缩成了短短几年。你不再是低强度地工作四十年,而是以极限强度工作四年。在高技术领域,这种压缩的回报尤其丰厚,工作效率越高,额外报酬就越高。

致富的方法有许多种,本文只谈论其中的一种,也就是通过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在市场上得到回报,从而致富。

一个有经验的程序员很可能也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因为最顶尖的5%的程序员写出了全世界99%的优秀软件。

但是,如果你想同时具备可测量性和可放大性,不一定非当上CEO或电影明星不可。你只需要成为某个攻克难题的小团体的一部分就可以了。

乔布斯曾经说过,创业的成败取决于最早加入公司的那十个人。

我认为,就算看上去与技术无关的商业类公司,其实也是解决技术问题的。

如果你有一个新点子去找VC,问他是否投资,他首先就会问你几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其他人复制你的模式是否很困难。也就是说,你为竞争对手设置的壁垒有多高。你最好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阐明你的技术难以复制的原因。否则一旦大公司看到了,它们就会做出自己的版本,再加上它们的品牌、资本、经销能力,一夜之间就把你的市场全部抢走。那时你就像来到开阔地带的游击队,会被正规军一举歼灭。

俗话说得好,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如果你开发出来的技术是竞争对手难于复制的,那就够了,你不需要依靠其他防御手段了。一开始就选择较难的问题,此后的各种决策都选择较难的那个选项。

还记得从经济学观点看什么是创业公司吗?简单说,就是可以让人更快速工作的地方。你不再是慢慢地积累50年的普通工资,而是要尽快地将这笔钱赚到手。

巴尔扎克说过:“每一笔巨大财富的背后,都隐藏着罪行。”

好设计是简单的设计。好设计是永不过时的设计。好设计是解决主要问题的设计。好设计是启发性的设计。好设计通常是有点趣味性的设计。好设计是艰苦的设计。好设计是看似容易的设计。好设计是对称的设计。好设计是模仿大自然的设计。好设计是一种再设计。好设计是能够复制的设计。好设计常常是奇特的设计。

一个操作所需的代码越多,就越难避免bug,也越难发现它们。

编译器不是高级语言唯一的实现方法,另一种方法是使用解释器,它的作用是实时地将代码解释为相应的机器语言,然后一行行运行。相比之下,编译器则是先将整个程序全部翻译成机器语言,然后再运行。

你用什么语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问题是否有正确的理解。代码以外的东西才是关键。”

以下内容摘自网友总结。

  1. 从经济学角度看,创业是个压缩过程,就好像你工作40年的工作生涯被压缩成4年,代价是你需要超级用心,超级努力,超级忘我的工作妆台,回报是丰厚的报酬,你的工作效率越高,回报就越丰厚。
  2.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最佳的生命进程是,早早被教育和养成习惯只做有意义的事,在社会经验的早期实践中,厘定清楚全生命周期的生存意义。
  3. 任何对生活立竿见影的改变,都源自你内在的动机,以及完成他的动力,当你感觉生活糟透了的时候,就是你在成人世界不再具有价值的时刻。
  4. 对创业公司来说,创始人的精力被划分成4个部分,1/4的时间搞生产,2/4的时间搞公关,1/4的时间搞管理,但这违背了所有创业者的初衷,因为其中3/4是大多创始人不擅长的领域,这就意味着创业者比公司人的付出更多。
  5. 过早的对新生事物进行优化是错误的,你需要将它迅速落地执行,也就是与需求发生关系,在使用中作调整是对新生事物最佳的创造逻辑,预设结果在今天,是错失良机的同义词,是个减分的做法,真正有价值的创造永远比你设想的样子要好。
  6. 当你养成“远远地”跳出传统思维(或者叫惯性思维)的习惯,那么你就在“小小的”跳出方面毫无困难,人们通常把后者称为“创新”。
  7. 广告公司本质上是“创新行业”,但在经营活动中却成为“服务行业”。这个现实限制了他原本开放的属性,当客户跟你说“我们很开放,愿意接受新思想新方式”,你不必当真,事实上人脑天然存在一条叫经验的分界线,他(她)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这里所有观点都可以被讨论,而我绝不会接受自身经验之外的任何观点”。
  8. 在我们小时候,每个人都会鼓励你不断成长,成为一个心智健全,不再孩子气的大人。但当我们成为大人,就不再会有人继续鼓励我们,做一个始终保持怀疑态度,善于抵制社会错误潮流的人。对此,我们要懂得自洽,并做一个始终对周遭环境非常敏感的大孩子。
  9. “你的电脑”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你的数据”时代到来。前者强调个人平台的驻扎性所以非常稳定,后者强调交互协同,潜行能力强,富于变化。
  10. 两个人企业管理二元论:

好产品,即被传播的认知,被消费的服务,被创造的需求…

低成本,即岗位成本分配,项目工作量化,可持续人才培养…

可测量性=小团队架构=全明星阵容

可放大性=高技术含量=全方位解决

2020/6/13 update

《Python网络爬虫从入门到实践》

这本书写的还行,初学者友好型。之前粗略的读过部分,写过几个爬虫,但是对爬虫始终没有一个全盘的认识。

这次彻底读完了,下一步就是多写几个爬虫案例了。

2020/4/24 update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

  • 在年轻的时候,请接受能为自己提供陡峭的学习曲线和艰苦的磨炼机会的工作。最初的工作是为人生打基础的,不要为了暂时的声望而轻易地接受一份工作。
  • 在展示自己时,请记住,印象非常重要。整体形象必须毫无瑕疵。其他人会通过各种线索和端倪,判断你的真实面貌。所以,要重诺守时,要真实诚信,要准备充分。
  • 处于困境中的人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途径通常在于你如何解决别人的问题。
  • 实现大目标和小目标的难度相差无几,唯一的区别在于:目标越大,其产生的影响力也越大。人的精力有限,既然每次只能聚焦一项对个人而言至关重要的事业,就应该选择一个真正值得努力和专注的目标,奋力一搏,确保成功。
  • 优秀的高管是在后天磨炼中成长起来的,没有人是天生的。他们吸收信息,研究既往经验,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断进步。
  • 了解问题的角度越多,越接近问题的答案。问题越困难,解决方案越少,你的建议就越有价值。

2020/4/20 update

《编程之美》

  • 面试时如果一个问题自己提前思考过知晓答案,对于这种人,我们内部叫”Poser’ 。摆姿势的人。如果你在面试时恰好被问到了一道知道答案的题目,你可以向面试者提出来。摆姿势的话,万一被戳破,会比较难堪。既然你已经花了时间了解解法,不妨和面试者深入地探讨一下。
  • 沈向洋:“Nothing replaces hard work.”

2020/4/11 update

《野蛮生长》

  • 做一件事,商业上的合理性和制度上的允许程度是直接相关的,必须有很好的配合。
  • 没有缺点的人是最可怕的。没缺点的具体表现就是从来不占便宜。
  • 伟大是管理自己,不是领导别人。——冯仑
  • 第二个花钱的艺术,就是要管理好欲望,解决好金钱跟欲望的平衡。
  • 第三个花钱的艺术,就是必须在私利和公益之间找到平衡。
  • 即使金钱增长的速度不快,你的幸福感也会增加。所以,在金钱的社会特别应当学会管理欲望,管理你的欲望增长速度和发展的方向,以及欲望的构成,这样才会使幸福感不断上升。
  • 善处下则驭上

《爱因斯坦的未完成交响曲》

这本书我是略读的,对很多名词提不起兴趣。

  • 爱因斯坦很早就表现出一种自学的强烈愿望了。直到3岁能说出完整的句子时,他才肯开口说话。
  • 到了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在著名的德国期刊《物理年鉴》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就像一株休眠的植物突然间鲜花怒放一样。这些论文中的任何一篇都足以赢得诺贝尔奖。

2020/4/3 更新

《谷歌时间管理课》

  • “3个月”是产生质变的最小时间单位.
  • 没有尝试行动,岂能收获成功。
  • 日程中的工作应该是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的项目.
  • 一旦为了某件事情投入全部精力,就会连睡觉时间都觉得可惜。
  • 不留缓冲时间,给自己一个可承受的压力。
  • 工作上首鼠两端往往导致半途而废。
  • 过于在意对方的想法会降低双方的效率。
  • “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会剥夺自己的时间”
  • 只要下定决心“不过度纠结面子”“不过于客套”,言行举止也会变得更加简洁明快,更具合理性。
  • 找出“想做的事”与“能做的事”的交集。
  • 集中精力尝试3个月,将会带来“焕然一新的成果”。
  • “3个月”是产生质变的最小时间单位。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 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 两个半月减了七磅,腹部一带微微长出来的赘肉也消失了。七磅相当于三公斤多。请想象一下去肉铺买三公斤的肉,拎在手上走回家的情景,大概就能真实地感受到那份重量。想到一度将如许一份重量揣在身上活着,个中滋味颇为复杂。
  • 不过那时候,每天跑步,同时感到身体结构日日发生变化,实在令人欣喜:即使过了三十岁,我的身体依然还有改变的可能嘛!这样的未知之处,通过跑步一点一点得以揭明
  • 不管奔跑速度降低了多少,我都不能走,这是原则。违背了自己定下的原则,哪怕只有一次,以后就将违背更多的原则,想跑完这场比赛就难上加难了。
  • 我敬爱的作家雷蒙德·卡佛的短篇集的标题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被我用来当作了本书标题的原型。

感受

最开始看到这本书是在高中,那时零花钱不够用,没有舍得买。久闻其名,之后将电子书读完了,最近又看到了这本书,又读了一遍,每一次读都印象深刻。作者在跑步之时脑中的思考,听音乐,与内心欲望做斗争等一些事情在我跑步之时也都体会到过,有些许共鸣。作者的做法值得我去学习,听音乐会跑的更久,一方面转移转移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思考一些生活上的问题,反思自己的行为。但是我认为在跑步中只能思考一些浅层知识的简单问题,真正的深度思考需要静下来全神贯注。但这种浅层思考用来不断反思自己很有用,像日记?2019 我跑了大概350km左右,而这只是村上一个月的跑量,惭愧!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

《大江大河》

  • 对一个人的认识,要看他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

之前看的很多东西没有印象了,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在此整理一下。以后看完一本就记录一下,很多之前都忘记了。

很多时候,你无法用自己的话去描述自己的感受,当有一天你看到了一行字,感同身受,流下了眼泪,你会读这几个字,这种感受,更加深刻。

《夹边沟记事》

感受

这本书现在买不到了,大概率是被禁掉了,书中有几点很震撼,至今我还能记得。上海女人来寻找丈夫的尸体,人饿到吃死人,吃粪便里面的豆子等事情,看着就想吐。但是更恶心的不是这些,而是当时人们的愚昧,又红又专?

人民似乎不敢相信为出现这种事情,当亲儿子跑回来后面对儿子的控诉父母首先是报告官方送回去改造,不相信会饿死人,但是事实却是饿死了绝大多数人,甚至傅作义的弟弟这种人物也在其中。

这也让我认识到了舆论的可怕,建国后的人民万众一心,无条件的信任官方,信任上边。这虽然在某一方面是好的,但是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经过自己思考,只是一味狂热的信任却是不行的。

第一次读这种纪实小说,文中的事情是作者逐个采访的,大概率是真的。但是我始终相信现实始终比小说精彩,小说中的描绘就已经令我头皮发麻了,现实更不敢想想。犯错并不可怕,掩盖错误才可怕。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感受

看这本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猎奇,但是看完之后就很难受,说不出来的难受,不想多写了,尤其事件更是作者本人所经历的。

《三体》

感受

我记得这本书是在2015年获得的雨果奖。我当时还在读高中,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下着雨,跑到我们当地的新华书店买了一本三体Ⅰ,一共三部,当时是按照定价买的,很贵。

买回来后一读就发现这本书很奇怪,里面周文王,牛顿什么的不断出现使得我逐渐失去了兴致,但是也惊叹于作者的想象,纳米级别的线将船体切割开来,三体星人的透明化的思想。

2019年我又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随之又看了起来,破壁,面壁,黑暗森林,水滴,逻辑的思路一直在引着我继续读下去,第三部还没看完,后续再补充。

《温故一九四二》

2020-01-28

记得是在高中看的电影《1942》,和同学们一块看的,对河南的历史有了更多的印象。当时没去看这本书,但是作者刘震云的书却看了不少,风格很独特,很魔幻的感觉,超脱现实但是又非常现实。《一句顶一万句》强推,回到这本书上,《1942》这本书比影片更丰富些,由于提前看的电影,固化了一些想象。

2019/12/31

《我也曾走在崩溃边缘》

临近期末考试,无意中翻到了这本书,忙中偷闲把这本书看完了。俞敏洪的故事在我高中写作文时作为素材来用就已滚瓜烂熟。复读三年考上北大,英语单词储备惊人,创建新东方等等一系列事迹。除此之外在我的印象中新东方的故事也只有《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了。

而这本书讲的是俞敏洪在创建新东方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事情,这些事情既成就了俞敏洪,而俞敏洪也成就了新东方。

感受

  • 混乱和繁琐

创业初期,俞敏洪全家齐上阵,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用考虑很多成本,起早贪黑的为公司服务且都是自家人。但是随着规模的增加,以及朋友后来的加入,各种关系错综复杂。每一个决策都要考虑各方感受,这样必然无法走下去。而公司的管理也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后续俞敏洪先拿自己家人开刀,将家人请出新东方,逐步将关系理清,引入专门的人才来进行管理。

这让我想到了 jsp 到 ssh/ssm 这些软件开发框架的改变,jsp将各种语言混杂在一起,当功能较少页面简单时很方便,可是一但网页复杂起来就很繁琐。反观 ssh/ssm 这些框架,却将很简单的功能都细碎的分开,dao/service/action每一层都分开。虽然初期麻烦,但是随着需求的增加却在不断的降低后续开发的难度。

  • 真诚、坦诚和诚信

读完全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俞敏洪的真诚,不做假账,公司上市时不同意借壳上市的观点,面对别人的毁约依旧将钱如数奉还甚至话带利息等一系列种种事情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俞敏洪的真诚。

摘录

  • 当学校或公司的发展越来越壮大时,一定要雇用跟创业者完全没有关系的人,还要用组织结构来保障他们的权益。这也是后来新东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陷入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
  • 如果公司里有两个人同时说话算数的话,这样的家族企业一般都很难做大,公司内部往往会形成两个派别,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要把所有时间和精力耗费在解决自己所创造的麻烦和问题上,比如跟别人的纠葛、吵架,内讧等。有的夫妻就是这样生活的,天天吵架,天天在解决矛盾。而另一种人就活得非常明白,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资源用在对自己的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上面,把那些琐碎的事情想办法排除掉。而要排除琐碎的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有一个博大、坦诚、诚恳的胸怀,这是我们每一个创业者和做事业的人,包括懂得生活的人都应该记住的最重要的原则。

《人工智能》

感受

这本书讲述了人工智能近六七十年的发展史,是从上一本书提及,然后来看作者这一本书的。由于我的专业有些许的关联,于是很感兴趣。其中他也提到了很多大牛,看着本书属于仰望星空的那种感觉,填充我的学科发展史吧,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有了清晰的脉络,在后来听专家讲座提到这些时发现已经在这本书里面读过了。

《乔布斯传》

  • 如果你愿意跋山涉水去见一位导师的话,往往你的身边就会出现一位。
  • 充满激情的工艺就是要确保即使是隐藏的部分也要做得很漂亮。

2019/2/10

《AI·未来》

  • 如果把一个人的数据比作一座冰山,那么强特征数据仅是冰山的一角,之下还存在海量的弱特征数据,例如电商数据、设备数据、位置数据、行为数据等。
  • 需要注意的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也可能给信息流通和社会公平带来威胁。在2016年的美国大选中,有一家名为Cambridge Analytica的公司就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用一整套分析和引导舆论的软件系统来操纵选情。这个系统可以自动收集和分析互联网上的选情信息,评估人们对两位总统候选人的满意度,并通过给定向用户投放信息,自动发送虚假新闻等技术手段,宣传自己所支持的候选人,还可以通过A/B组对照试验,准确判断每个州的选民特征,为自己所支持的竞选团队提供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和决策依据。Cambridge Analytica的投资人是特朗普的“金主”,因此Cambridge Analytica在大选中就主要为特朗普服务。特朗普战胜希拉里后,美国伊隆大学的助理教授兼数据科学家乔纳森·奥尔布赖特(Jonathan Albright)开始研究大选中的假新闻和舆论引导内幕,他不无忧虑地说:“这简直就是台宣传机”。
  • 如图23所示,在我从事语音识别研究的时代,统计模型崛起,并在随后的一二十年中,将按照单词统计的识别错误率从40%左右降低到20%左右。但在今天的深度学习时代,只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微软、IBM、谷歌等公司就将语音识别的错误率从20%左右降低到了6.3%!
  • 假如有一台宣称自己会“思考”的计算机,人们该如何辨别计算机是否真的会思考呢?一个好方法是让测试者和计算机通过键盘和屏幕进行对话,测试者并不知道与之对话的到底是一台计算机还是一个人。如果测试者分不清幕后的对话者是人还是机器,即,如果计算机能在测试中表现出与人等价,或至少无法区分的智能,那么,我们就说这台计算机通过了测试并具备人工智能。
  • 前两次人工智能热潮更多是提出问题,而这次人工智能热潮更多是解决问题。
  • 前两次人工智能热潮多是学术界在劝说、游说政府和投资人投钱,而这次人工智能热潮多是投资人主动向热点领域的学术项目和创业项目投钱。

感受

寒假无聊之际读到了李开复的这本书,全书以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人工智能,而吸引我的却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我的专业充满了新的兴趣和改变了一些认知。